★當*日*新*聞★請查閱 [新聞重點] @ 重要採購資訊請查詢首頁今日熱門採購資訊     ★重要訊息★:凡本報客戶刊登廣告及 "公告" 均有優惠。請洽服務專線:02-82192296 傳真:02-82192286 。     ★歡迎光臨前鋒電子報網站     ★親愛的電子報客戶,本期<海峽畫報>已出刊,歡迎洽詢訂閱。     
二層式功能表
帳號 密碼


標題
新聞還需要人寫嗎?AI來了,但記者的價值還在

內容
(墨緯軒專欄)倪國緯回憶新聞歲月,分享他如何在北京指導年輕記者撰寫關於聯想併購IBM的獨家報導。圖為一位資深新聞主管在辦公室中指導女記者修訂稿件示意圖,象徵新聞精神在AI時代的傳承。

讀完《紐約客》資深編輯約書亞·羅斯曼(Joshua Rothman)撰寫的〈Will A.I. Save the News?〉,我久久無法言語。對我這樣一位曾經在新聞第一線打滾多年的人而言,那不是一篇分析文章,更像是一場深層的自我回顧。他坦言,自己曾多年不看新聞,直到911事件才真正進入媒體世界。如今,他卻被新聞愈來愈負面的語調與空洞的內容困擾,甚至必須「主動把新聞推開」,才能保有與現實的連結。

我完全懂他那種矛盾。我也曾在新聞中生活、燃燒,也曾在新聞中迷失與沉重。

採訪921地震:那晚,我放下錄音筆,只想陪他沉默

還記得1999年921大地震後,我深入災區採訪。記者的本能告訴我:「越悲傷的地方,越需要被記錄。」但那一夜,在醫院的病床旁,我訪問到一位失去至親的男子。他努力忍住情緒,聲音顫抖,話未說完便已潰堤,痛哭失聲。我當下放下錄音筆,只靜靜站在他身旁,不再追問、不再記錄。

我於心不忍,那樣的悲傷,不該被轉化成報導的標題。我在心裡默默的想,這輩子再也不碰這類令人心碎的新聞了。

新聞有時是社會的傷口,過度揭露只會讓傷更深。但我也明白,它的存在,能推動改變。只是,經歷那場夜晚後,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是否還有力量,繼續記錄這世界的殘酷。

預見聯想併購IBM:我們不是亂寫新聞,而是先看見真相

後來我被派到北京,帶領一支剛起步的大陸新鮮人新聞團隊。一位剛畢業不久的年輕女記者帶來一則令人震驚的報導:聯想正在秘密洽談併購IBM個人電腦部門。那時聯想才剛成為全中國最大的電腦廠商,但IBM卻是如日中天,全球電腦業界的霸主,沒有人敢相信這可能成真。

稿件交到我手上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會不會是個誤判?」馬上問了採訪記者新聞來源是否可靠?她信誓旦旦說絕不是假新聞。台北總公司更直言要我撤稿,認為我們在「亂寫新聞」。我猶豫了好久,也打電話給一位熟識的,剛離職的聯想高層,想說他是高層又剛離職,或許願意說,但對方只回答我:「離職時我簽了保密協議,我不能回答你的任何問題」。有了這句話,我最後決定刊登,但也小心翼翼地在標題前加了兩個字:「據傳」。

接下來一年,這位記者持續追蹤,月月都有進展,精準得讓人膽顫。我私下問她:「妳的消息來源是誰?可靠嗎?」她抬頭看著我,語氣堅定地說:「當初你教我們,保護消息來源是新聞自由的底線。這不是我編的,但我不能說出是誰告訴我的。」

她的堅持,讓我選擇相信。直到聯想正式召開併購記者會的那一刻,我對她說:「做得好,你拿到了全球大獨家,我們對得起讀者,也對得起自己。」

那一刻,我更加篤定:新聞的價值,不只在於搶得先機,更在於一種對真相的執著與信念。但也正因如此,我無法不去思考一個問題——如果今天是AI在寫這條新聞,它能做出這樣的判斷嗎?它能承擔來自外界的懷疑,仍堅持出刊嗎?

而如今,AI真的來了,站在我們身邊,甚至走在我們前面。新聞人,真的準備好了嗎?

AI來了,新聞人該退場,還是重新上陣?

羅斯曼在《紐約客》一文中提到,如今的AI新聞工具,不僅能快速生成文字、摘要報導,還能轉成語音播報,甚至製作成短影音。Google推出的「AI概覽」,更讓讀者無需點進原文,就能接收到整合過的資訊。他問:「如果這樣下去,新聞業還剩下什麼?」

這不只是媒體人的焦慮,也是每一位內容創作者的心頭大問。我們還需要新聞嗎?還需要記者嗎?AI真的會全面取代我們的角色嗎?

AI不會取代記者,但它會淘汰懶得深挖的記者

羅斯曼的觀點冷靜而犀利。他指出,AI的確可能「掏空新聞產業」(hollow out the media business),但同時也能「強化新聞本質」(enhance journalism)。他觀察到,《紐約時報》等國際媒體已開始使用AI進行深度調查,協助記者處理成千上萬頁資料與影音素材,完成過去幾乎不可能完成的報導。

AI的確強大,但它不會主動追問、不會感同身受、不會理解一個家庭支離破碎的背後意味。真正有價值的報導,從來不是快,而是深;不是資訊量,而是理解力。

新聞不是資料堆疊,而是人性的提煉

AI不會在地震現場落淚,也不會為一篇報導整夜失眠。但人會。

新聞不是資料的組合,而是情感的提煉、真相的追尋,那種在泥濘中前行、在良知與現實之間掙扎的經驗,AI學不來。

我們這些曾經寫過災難現場,也發表過國際獨家的新聞人,或許不再在第一線,但那份對真相的執著與責任感,從未遠離。新聞可以轉型,但新聞人的價值不該消失。

新聞的靈魂仍在人手中,而非演算法裡

正如羅斯曼文章中所指出的理念:AI或許能模仿新聞的形式,卻無法取代新聞的靈魂。這份靈魂來自那些願意冒險說真話、甘願承受誤解卻堅持事實的人。

未來的新聞,可能是跨平台的,可能是AI輔助生成的,但每一個「初始素材」仍需要一位有經驗、有判斷、有情感的新聞人去建構。這點,AI永遠無法勝任。

我現在已不再身為記者,但新聞這兩個字,從未離開我的人生。因為我相信,在這個演算法橫行的時代,人寫的文字,依然有它無可取代的溫度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