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新*聞★請查閱 [新聞重點] @ 重要採購資訊請查詢首頁今日熱門採購資訊     ★重要訊息★:凡本報客戶刊登廣告及 "公告" 均有優惠。請洽服務專線:02-82192296 傳真:02-82192286 。     ★歡迎光臨前鋒電子報網站     ★親愛的電子報客戶,本期<海峽畫報>已出刊,歡迎洽詢訂閱。     
二層式功能表
帳號 密碼


標題
臺灣最後一位進士汪春源的佳城碑碣成為中國閩台緣博物館館藏珍品(圖)

內容
前鋒電子報

(石獅訊)廈門大學教授汪一凡先生從漳州一路護送他的曾祖父、清末臺灣進士汪春源的佳城碑碣來到泉州,並把該佳城碑碣捐贈給中國閩台緣博物館,成為該館的珍品。

筆者看到,這塊碑碣高75、寬95釐米。碑身是花崗岩石質,上部呈“凸”字形,邊角已經磨圓了,呈海棠角。碑身從底部往上約33.4釐米處,橫向斷裂成為兩截,上半段的右翼已經缺損。碑兩翼陰刻著楷書對聯:“□□□孤島,平生准八磚。”(前3個字已模糊,故用符號替代)正中碑銘為:“民國甲子秋瓜月、清進士安義縣知縣柳塘汪公佳城、妣誥封淑人號心真吳淑人壽域、男受田大田福田圻田孫慕常寶常秉常立。”

據中國閩台緣博物館館藏部負責人介紹,汪春源(1869—1923),字杏泉,又字少羲,晚年自署柳塘,祖籍南安,台南安平人。1895年4月17日,也就是光緒二十一年的三月二十三日,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消息傳來,舉國震驚,群情激憤。4月28日,在京應試的台籍舉人汪春源、羅秀惠、黃宗鼎與在京台籍官員戶部主事葉題雁、翰林院庶起士李清琦多方奔走,率先聯名上書都察院,反對割台議和,表明“臺地軍民必能捨死忘生,為國家效命”,發出“與其生為降虜,不如死為義民”的悲壯吼聲。都察院將呈文代奏光緒帝,表達臺灣同胞強烈反對割台的決心和民意。這一舉動被後人稱為“五人上書”。

臺灣舉人“垂涕請命”的愛國義舉,震撼了維新派領袖康有為。5月2日,康有為、梁啟超等18個省的舉人召開松竹庵會議,用一個白天兩個晚上的時間,起草了一封萬言書。書中提出“拒和、變法、遷都”三種辦法,形成影響巨大的“公車上書”事件。

汪春源在事關民族榮辱的歷史時刻挺身而出,第一個勇敢振臂高呼的勇士,他的赤子之心、愛國之舉,令人欽佩。

光緒二十四年(1898),汪春源赴京會試,成為貢士。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參加殿試,直到光緒二十五年(1899)才入京補行殿試。在光緒二十九年(1903),癸卯、辛醜兩科合併,汪春源成為癸卯科三甲第120名進士,也就是臺灣歷史上32名進士中的最後一位。同年,汪春源奉命出任江西鄉試考官。考務結束後,汪春源歷任宜春、建昌、安義、安仁知縣。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受當地百姓愛戴。

汪春源佳城碑碣的入藏,對於研究、展示寶島臺灣與祖國大陸歷史淵源,具有重要的意義。(洪亞男 梁碧龍)